一位宋代庄园主的故事‖大足碑铭记(9)
大足石篆山石刻中,于北宋元祐五年(1090年)刻的《严逊记》碑刻中,记录一位宋代庄园主的人生经历。
《严逊记》碑的这个得名,实际为当今的简称,碑刻本名为《警人损动诸尊像及折伐龛塔前后松柏栽培记》。
在碑文中,叙述严逊本来为遂州小溪县润国人。此地的位置,据载在宋代梓州路遂州下辖的小溪县,该县内辖闺县等10镇(宋•王存撰,王文楚、魏嵩山点校《元丰九域志(上)》,中华书局,1984年,第322页。其中,书中作“闰国”),其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四川遂宁市区一带。年幼时期的严逊,因其父在小溪县服役,家中就在附近买房,生活于此。在北宋天圣年间(1023—1032年),严逊九岁之际,因其父躲避徭役,迁到昌州昌元县的赖川宅居住。在这个时候,严逊其父病重,而恰好此时刚买小溪县的房屋,于是,便迁徙赖川宅寓居于此。并以五十万钱的金额,购置古村、铜鼓、石篆这三处庄园。
展开剩余81%石篆山风光
对于庄园,严逊倾尽一生进行打造。在生态环境方面,他种植“松柏数十万余”,以及花果杂木等。这些松柏今日虽然早已经不见身影,但是,其在庄园内开龛造像的遗迹,却依然在目。在《严逊记》碑刻中,就叙述了他在石篆山“镵崖刻像,凡十有四曰”,也就是造像的龛窟题材有14种,分别为毗卢释迦弥勒佛龛,炽盛光佛十一活曜龛,观音菩萨龛,长寿王龛,文殊普贤菩萨龛,地藏王菩萨龛,太上老君龛,文宣王龛,志公和尚龛,药王孙贞人龛,圣母龛,土地神龛,山王龛,佛会塔。经过多年的精心营造,这里已经成为一处胜地,他说在元祐五年(1090年)的时候,“诸像既就,所植亦皆长,茂春时节日,往往为乡人瞻礼游从之所”。看来,此处俨然已经打造成为一处荟萃造像与景观打造的“景点”。
清代《金石苑》载《严逊记》碑
石篆山佛会寺《严逊记》碑拓片
对于该碑刻的文字内容,在很长一段时间,都认为出自石篆山石刻附近佛会寺内,所遗存的刻有宋代“元祐庚午岁”(1090年)文字的碑刻。如清代刘喜海(1793—1853年)著述的《金石苑》中,名为“宋石篆山佛惠寺记”。又如1999年出版的《大足石刻铭文录》,亦认为碑为宋代元祐五年。2003年,石篆山之前不知的造像和碑刻,在毗邻今石篆山石刻主体附近的荣昌境内,得以发现,这其中,也有《严逊记》碑基本上相同的碑文刻字,位于炽盛光佛十一活曜龛(编号第11号)左侧的崖壁上,残坏仅存245字。然而,经过研究者发现,该碑刻为明代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复刻的碑(参见:高秀军《大足石篆山<严逊记>碑补正及相关问题考略》,《敦煌学辑刊》2016年第1期)。也即,2003年发现的碑文为北宋元祐五年(1090年)所刻,而现存佛会寺内的立碑为明代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复刻。
2003年发现的《严逊记》碑
这通接近千年的《严逊记》碑文,保存有诸多历史文化信息,在此略举三例。
第一个方面,就是严逊一家的家庭经历,在碑刻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叙说。除严逊自身的成长经历之外,碑文还透露出他的人生作为、喜好,以及对乡邻的友好态度,如他的庄园雕凿的石刻造像,与数十万余株的松柏,都是对乡邻们开放,成为游历的景观。而且他还非常担心,他的三个孩子(严驾、严于程、严骥)以及他们的后代,不要因为家产分不均,以及石刻造像周边的松柏苍木,没有作为财产加以分给孩子们,而去把它们折伐掉。所以,这通碑刻最前的碑名为“警人损动诸尊像及折伐龛塔前后松柏栽培记”。
第二个方面,是对于石篆山石刻研究。在《严逊记》碑中,明确记载造像(含塔)为十四处,也因此,给考察研究石篆山石刻的造像题材带来了极大的便宜。这其间,在宋代大足一地常见的诃利帝母造像,是世人祈求生育信仰的佛教题材,在《严逊记》碑刻中,明确记载为“圣母”,可知在宋代大足人中的地位。尽管碑文都已说明造像题材,但是迄今仍还有存在少许争议,如土地神龛、药王孙贞人龛,究竟是今编号第3龛,还是第4龛,还无准确的定论。而从总体数量十四处来看,石篆山石刻是一处经过提前规划、设计的造像龛群,这些不重复的造像题材,极大可能是系经过严逊为主,以及其外甥僧希昼、工匠文惟简等商议而加以确定。
2003年新发现的石篆山观音造像龛
第三个方面,为宋代社会史研究。这其中最为凸显的是思想价值方面的社会史料,就是碑刻记述的毗卢释迦弥勒佛龛、文宣王龛、太上老君龛,这三龛代表释、儒、道三教的造像龛,而今依旧在石篆山石刻中得以完好的保存。三个造像龛不但形制、体量基本相当,连布局都较为接近。这一点,体现出儒、释、道三教在庄严主严逊等人看来,是圆融并存。正因为此点,石篆山的这一个三教融合特点,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长河中,早期重要的三教融合代表作。之外碑文还有其他社会史料,如在经济史料上,严逊经营的庄园,正是宋代庄园经济的生动实例。
当然,这通已近千年的碑刻,还有诸多的文化记忆。在《严逊记》碑刻的文末,写道“因略记本末,安知百千年之后不睹于此”,即在北宋元祐五年(1090年)之际,他把自己的人生故事书写出来,刻在自己的庄园之内,或者有可能百年、千年之后,有世人目睹他的人生经历。当然,近千年之后的当下,还能基本了解这一位庄园主的故事,这其间,还得感念明代碑文复刻者的接力贡献。
文字:李小强
编辑:邓芯汝
编审:曾庆川
责编:罗国家
发布于:北京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