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房贷市场出了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要是你真还不上房贷,不少地方的银行反而不愿收房拍卖,还会主动找你商量,让你每个月象征性还点钱就行。有人纳闷,银行啥时候变得这么慈善了?其实不是银行心善,而是其另有打算。
先看一组反常的数据:全国断供的房子数量,比实际进入法拍的房子多得多。按常理,断供房和法拍房数量应该大致持平,可最近银行财报显示,近三年新增的房贷不良贷款一年比一年多,法拍房的挂牌数量却一年比一年少。
一般断供一两月,银行不会算成坏账;可就算断供三个月以上,银行还是不想收房,这就很耐人寻味了。
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,2024 年法拍房挂拍量比 2023 年少了两万多套,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少了一万多套。银行现在是真不想碰法拍房,这和以前完全不一样。
过去银行处理断供房可积极了,那时候房价涨得快,有人断供,对银行来说简直是 “送钱”。就说 2015 年前后,有的银行单靠处置法拍房,一年就能赚几十亿。
但现在情况不一样,房价不但下跌,房子也根本卖不出去。以前银行发放房贷时,只按房价的七成提供贷款,认为这样很保险,不会亏损;可如今很多地方的房价,下跌幅度都超过三成。
更麻烦的是,现在二手房着急出手的价格,和法拍房差不多,谁还费劲去买法拍房?银行要是把法拍房价格挂高,卖不过二手房,挂低了,又得亏本金,怎么算都不划算。
不同城市的法拍房行情差距也大。上海、深圳还好点,法拍房能有六成左右的成交率;二三线城市普遍只有三成,银行挂 100 套,能卖出去 30 套就不错,剩下的全砸手里。
到了县城更惨,本来买房的人就少,知道法拍房的人更少,很多县级法院的法拍房,挂到流拍都没几个人围观。
这还不只是账面亏损的问题,更会影响银行自身的风险评级。很多人不知道,银行有个监管红线叫《巴塞尔协议》,简单说就是银行得有足够多的优质资产,不然信用评级会下降,影响正常经营,严重的还会被监管处罚。
只要房子没进入法拍,哪怕你只是象征性还款,这笔房贷在银行账上还是 “优质资产”,随时能打包转让卖个好价钱。
可一旦断供收房,房子变成银行手里的实物资产,以现在的地产行情,银行的整体资产评估肯定会受影响,优质资产占比一降,麻烦就来了。
所以银行的想法很清楚:与其手里拿着那些一直在贬值、又卖不出去的房子,还不如让你继续欠着房贷。就算你每个月只还几百块,只要这笔房贷没变成收不回来的坏账,账面上就算是优质资产。
如果以后你经济状况变好了,能把钱慢慢还上,对银行来说就也更有利。
不管怎样,这对普通人来说算是个好消息。要是现在真碰到困难了,别躲着银行,主动去和他们商量,大多数时候银行不会为难你。
就拿四川来说,因为法拍房数量多,听说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,银行能把本金还款时间延长一两年,这样既能保住你的征信,也能保住房子。
但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,像江浙沪这些房子很好卖的地区,情况就不同。只要你停止还房贷,银行还是会尽快把房子拿去拍卖,毕竟当地想低价买房的人很多,法院拍卖的房子不愁卖出去。
比如宁波,今年一季度 70% 的法拍房都卖出去了,八成还是一拍就被 “秒杀”。在这些地方,可别轻易断供,不然真可能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。
说到底,银行的 “让步” 不是出于善意,而是根据市场行情做出的理性选择。对我们来说,了解不同城市的政策差异,遇到问题主动沟通,才是应对房贷压力的关键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